5%(v/v)10min于再灌注最初的10min。观察指标为左室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心肌梗死面积和MG53的表达。在正常和高胆固醇血症在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上,经历30min的局部缺血和2h的复灌,同时给予了七氟烷后处理、缺血后处理以及SB216763(GSK的抑制剂)。观察指标为左室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心肌梗死面积、凋亡,MG53,
购买Romidepsin PI3K-p85, p-Akt, p-ERK1/2和P-GSK3β的表达。 结果:对于离体心脏研究,七氟烷后处理相比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明显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了MG53的表达(P<0.01)。对于在体心脏研究,对于正常大鼠心脏,七氟烷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都有心肌保护作用,而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组大鼠心肌经历缺血再灌注后相比于正常组,有更大心肌梗死面积和更多的凋亡细胞。SB216763对高胆固醇血症组大鼠心肌也有保护作用(P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世界上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大量文献报道抑郁症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子和神经可塑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其具体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单次注射氯胺酮可以在30min内起到抗抑郁效果,并且可以持续1个星期,虽证实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可塑性相关,但氯胺酮的速效及长效的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阐明抑郁症与BDNF和神经可塑性的系统关系,研究氯胺酮在治疗抑郁时的速效和长效与BDNF和神经可塑性的具体关系和作用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常春藤皂苷元具有一定的抗抑郁生物活性,然而,其活性不强,对其结构改造以提升其抗抑郁活性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旨在检测在抑郁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BDNF和神经可塑性的作用;研究糖皮质激素皮质酮对氯胺酮在BDNF表达中的促进作用的影响,并探讨氯胺酮的速效和长效机制与神经可塑性及BDNF的关系;研究氯胺酮增强小鼠海马神经元神经可塑性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具有抗抑郁活性的常春藤皂苷元进行结构改造,并检测其抗抑郁效果及机制。 点击此处 方法:1.以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皮质酮暴露的方法造成焦虑/抑郁模型,经过30d的饮水给药(皮质酮,35mg·L-1)以后,通过高架迷宫实验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当确认小鼠已经达到焦虑/抑郁样状态以后,进入治疗、康复阶段,每天腹腔注射氟西汀(18mg·kg-1)。20d以后,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分别在第10d,20d,35d,45d,60d取材,进行高尔基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计数海马CA1,CA3区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变化和DG区颗粒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检测海马CA1区,CA3区和DG区(包括新生神经元和成熟神经元)神经元内BDNF的表达变化。
2.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次注射氯胺酮(3.0mg·kg-1)对小鼠BDNF的表达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采用长期皮质酮暴露(饮水中给予皮质酮35mg·L-1)造成焦虑/抑郁模型,单次给予腹腔注射氯胺酮以后,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氯胺酮对BDNF的促进作用在抑郁鼠和正常鼠的不同,并运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RU486进行进一步确认。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研究短期给予皮质酮对氯胺酮在BDNF表达中的促进作用中的影响,并探讨氯胺酮的速效(30min)和长效(7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采用皮质酮暴露的方法,给皮质酮3天以后,单次腹腔注射氯胺酮(3.0mg·kg-1)后分别在第30min和第7d取材,检测BDNF的表达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的变化。一方面研究氯胺酮提高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机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在单次给予氯胺酮后的15min,45min,4h和24h时间点取材,应用Western 为什么 blotting法检测Racl信号通路中的RaclGTPase, Tiaml, RacGAPl,和P-cofilin的变化情况,拟探讨氯胺酮提高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与Racl信号通路的关系。 3.设计并合成常春藤皂苷元酰胺衍生物N-(3-二甲氨基丙基)-常春藤皂苷元-17-甲酰胺(HGA)。以常春藤皂苷元为原料,经DCC/NHS将常春藤皂苷元28位的羧基活化,加入二甲氨基丙胺反应得HGA。经质谱,核磁氢谱和碳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认。然后,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其纯度。在此基础上,在细胞水平,以原代海马神经元为研究对象,用皮质酮(10μmol·L-1)损伤造模,探讨HGA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整体动物水平,应用急性给药的方法,研究HGA急性给药对C57BL/6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并且,从BDNF和神经可塑性的角度研究其抗抑郁作用的机制。 结果:1.神经可塑性和BDNF在抑郁症发病及治疗中的变化 (1)慢性皮质酮暴露及长期的氟西汀治疗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给予皮质酮暴露30d以后,高架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小鼠进入开臂的次数著减少(t=2.202,P=0.043),悬尾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延长(t=2.094,P=0.047):经过20d的氟西汀治疗以后,小鼠在高架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的次数显著增多(P=-0.007),悬尾实验中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P=0.000)减少。 (2)慢性皮质酮暴露及长期氟西汀治疗对小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10d和20d的皮质酮处理对海马各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经过35d的皮质酮的处理以后,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VEH)的神经元的树突棘的密度相比,CA1区(t=2.626,P=0.030)和CA3区(t=2.